撰文:郭美懿
電影「無間道」有句廣告詞是這麼說的: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這是最壞的時代。」對台灣的金融業來說,這亦是很貼切的形容,在金控化的效應下,銀行、投信、投顧、證券、保險的疆界已徹底瓦解,金融從業人員必須面對嶄新的挑戰:全新的金融商品、變化萬端的市場、客戶對投資理財的要求也更加多元,這些改變都直接衝擊了金融從業人員的職場生態。 金融工作不再是安穩的金飯碗、鐵飯碗,隨著金融機構的整併風愈吹愈烈,重複多餘的人力首當其衝,不但一般行員工作不保,就連「理」字級的主管也人人自危。目前多數的銀行都已設立共同處理中心,諸如放款審件等routine事務都往區域中心送,分行只做售後服務或送件的動作,一位老行庫的銀行員感嘆地說,「如果不做行銷,不推信用卡、現金卡,就只能領微薄的薪水,」一般行員的薪水雖然沒有調低,但也沒有了獎金、加班費,等於是變相的減薪。
傳統櫃員逐漸被取代 至於處理櫃台事務的櫃員,銀行傾向改採約聘,甚至計時人員來取代。也就是說,未來金融機構的人力結構將以理財專員、企業金融專員(AO),以及信用卡、網路銀行、小額信貸、現金卡等外務銷售人員為主。單純處理櫃台收付的傳統櫃員既為約聘,薪資當然不如正職的銷售人員。 富邦銀行資深白金理財專員林恆如指出,企業一定是以創造最大利潤為依歸,尤其在目前利率低、利差小的情況下,手續費收入、財富管理成為銀行最主要且穩定的收入,後勤與銷售部門「此消彼長」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,促使大批傳統櫃員積極轉向銷售,特別是「肥水」最多的理財專員。 根據統計,目前國內年收入在300萬元以上者有50萬戶,保守估計,每年財富管理市場的資產規模至少可達台幣1.5兆元以上。另外,據花旗銀行的調查指出,台灣民眾的資產配置中,一半放在存款,四分之一放在台股,有高達8,000億美金的閒置資金沒有妥善運用,可以想見個人理財市場的運作空間有多大.....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