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林茂山
價值判斷趨於功利化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,不安定的憂慮感以及害怕貧窮的心態,一直占據著我們的心靈。在做任何價值判斷時,優先考慮的往往以生存危機思考,並且以金錢與利益導向,花時間學習的一定要是實用的知識,至於休閒則要強調不用腦筋,缺乏深度的思考,工作或者學習往往與真正的生活分開。 美國一位學者Russell L. Ackoff在一本書裡提到,「在我們的文化中代價最慘重的解析動作,莫過於將生活分解為工作、娛樂、學習與心靈啟迪等四個元素。人們設立專門的機構,一次僅進行一項活動,儘可能的將其他三項元素排除在外,將生活的各個層面區分開來,」因此企業就只能是工作的場所,不必想要在其中獲得娛樂、學習或心靈啟迪。 許多人把生命切割成工作階段(或者說賺錢階段)與退休階段,娛樂與心靈啟迪都得等到退休階段才實現,我就常常聽到朋友說退休以後的抱負,似乎工作階段都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或者抱負。我常在想以一個上班族來說,如果25歲進入職場到60歲退休,正常的話要花35年的時間在工作上,在這一段時間裡每週至少要工作5天,每天至少要8個小時,大部分的人工作時間更遠超過這個時數,如果工作就只能是工作,在其中得不到快樂,無法學習成長,又充滿心靈空虛的話,而這一切又都得等到退休才能解脫,那真的太無奈了......